2017年8月24日,厦门地铁一号线完成“跑图”试验,预示着厦门离“地铁时代”又近了一步。2016年的4月,中国通号与厦门地铁1号线相遇,中国通号卡斯柯公司承担信号集成,上海工程局新海信通承担通信集成,上海工程局广州分公司负责通信、信号、综合监控、AFC系统安装,为厦门市的首条地铁提供设计集成、设备制造和工程服务“三位一体”的一站式服务。
近期,厦门1号线将揭开她迷人面纱,启动体验式试运营。作为厦门市首条地铁的参建人,我们很荣幸地与大家分享我们和厦门1号线背后的故事。
活灵活现,“画”里的厦门1号线
我们是先在电脑上把厦门1号线的弱电工程“画”出来的。这支画笔,就是BIM,它以建筑工程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为基础建立仿真模型,通过数字信息展现所有真实信息。对福建地铁建设和厦门1号线项目部,BIM都是新事物,这是福建省地铁建设中首次应用的最新技术,也是我们上海工程局第一次大规模地在地铁施工中使用的新技术。
为了熟练应用BIM技术,项目部邀请了专业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成立专门的BIM小组,项目经理康正智做组长,信号总工黄澄、通信总工陈哲宇,组员谢冰心和肖奕东是项目部的技术新星。小组成立后,两个小伙子就立刻开始了理论资料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有时候一个指令重复练习好几遍,一天下来,为了熟练掌握指令,敲键盘的手都会僵掉。在掌握基本操作后,他们便开始尝试进行车站模型修改,通过实战提升水平,经过3个月的学习,谢冰心和肖奕东都成了BIM操作能手,掌握了这项工程施工的利器。

BIM画出的仿真设备图
BIM软件的应用,能让项目部在施工过程中提前预知下道工序的情况,减少返工,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一次模型修改中,肖奕东发现了岩内站信号设备室机电施工单位的一根方形大风管从天花板向下引申到距离地面1250px处,距离旁边组合柜不到750px,而该组合柜距离墙边只有1500px。按照这样的设计安装机柜、线槽会与其他单位设备发生碰撞,影响后期配线施工以及调试,而且以后过道不能过人了。发现问题后,肖奕东及时把问题反馈给信号总工黄澄,在现场测量核对后确认了风管距离我方机柜太近会影响施工,便及时联系机电施工单位BIM组工作人员和现场技术员一起沟通协调,决定将风管从另一墙边角落引下,并及时把问题及解决方案报告设计及业主单位,避免了双方的返工。BIM技术还能直观指导机柜、设备支架、桥架、线槽等设备安装,尤其在桥架、线槽及外围设备安装中,这“画”更是大有帮助,因为模型可以将现实桥架尺寸、安装距离、安装高度直观呈现,一目了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BIM就成了厦门1号线施工中的“预”,在现场施工之前,就精准地解决了许多难题。

BIM效果图与实际施工图
与BIM的精准交相呼应的是项目部标准化管理,BIM 注重细节,项目部的标准化同样也注重细节,从进场伊始,大家就精心地“画”出厦门地铁的通号人们在生产生活的每个细节,标准化制度,标准化的现场标识,标准化的物资摆放,标准化宿舍的建设,人们一走进项目部,一走进员工宿舍,处处都能感受到通号的高标准、高质量,处处都能体现通号人的严谨细腻。而这种细腻还体现在公司对员工生活点滴的关怀与关心上,让大家感受到项目部大家庭的温暖,这样的温暖要从一个小超市说起。

标准化项目部建设,左图为整齐的物资仓库,右图为整洁的员工宿舍
大爱无疆,暖暖的关怀与奉献
项目部驻地位于厦门北站运营中心,生活服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离周边最近的超市也有3公里远,购买日常生活用品非常不方便。为此,广州分公司工会和项目部给想了个主意,走向超市有困难,就让超市“走”过来。
2016年8月2日,广州分公司的首个员工自助小超市在厦门1号线项目部驻地正式启动售卖。小超市以无人售货方式运营,商品价格均按照批发价定制,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设找兑。超市开了之后,大家纷纷点赞,有的说我再也不用来回走上几公里买生活用品了,有的说晚上下班回来再也不怕饿肚子了。

小超市开了,进货补货又成了问题,因为项目部驻地偏远,商家都不愿意送货上门。于是项目部总务谢国元就自己亲力亲为,成了小超市的“老板”,不过大家都不叫他老板,而是老谢。洗衣粉没了,“老谢,快去进货啦!”可乐没了,“老谢,快去进货啦!”……这可把“老谢”给累坏了,因为超市东西比较贵,为节约成本,每次进货他就骑着三轮车到3公里以外的批发市场进货。曾经驰骋铁路三十年的老谢,现在是纵横公路几百天,每次看到老谢气喘吁吁地回来时,同事们都要善意地开玩笑说:“老谢,你真得老了,这么点路都骑不动了。”老谢就会笑着说:“我这是锻炼身体呢!”然后,大家相视一笑,一起跟老谢锻炼身体,把一箱箱物品拆开摆放到货架上。
小超市给大家带来了便利,大家也用行动爱护着小超市。开业至今,有时月底结算还会出现盈利的情况,现在项目快结束了,小超市整体结余情况良好。这些一点一滴里,是企业大家庭的关怀,也是通号员工在用行动回馈公司的温馨关怀,用行动诠释通号人美好的道德素养。2016年的中秋节,通号人把自己的美好关怀也传递给了台风中的厦门,用自己的行动温暖着灾后的厦门。
这是一个难忘的中秋节。2016年9月15日凌晨三点零五分,超强台风“莫兰蒂”携最强17级风力席卷厦门,狂风怒吼,暴雨如注,顷刻间道路一片狼藉、车辆千疮百孔,树木断裂,玻璃破碎,广告牌、路灯、栏栅等无一幸免。台风暴雨过后,厦门市停水停电3天,项目部员工们没有抱怨,没有哀叹,不仅自救而且纷纷加入到驻地社区和园区的重建恢复工作中。
在项目部驻地园区里,“通号蓝”们自发拿着扫把、铲子等工具清理路面,将道路垃圾清扫后集中分类;马路上,“通号蓝”们合力帮助溺水的车辆拖出困境;绿化带旁,“通号蓝”们帮助捡树枝装车,拾起被吹落的大大小小路牌。

扶起被台风连根拔起的大树是最大的力气活。园区的工作人员找来粗厚的尼龙绳子,绑在大树的主干和枝干,但他们人手不够,根本拉不起大树。项目部的全体人员都过来帮忙,五六人一组,各就各位,喊着号子,同心协力拉起大树。经过努力,园区里倒伏的37棵树木重新挺拔起身姿,物业管理人员、工人及路人们纷纷为我们鼓掌点赞。

项目部自发帮忙,奉献社会的事情不仅在驻地园区传开了,而且意想不到的是,为表彰项目部对厦门灾后重建工作的付出及贡献,厦门市人民政府还给项目部颁发了“真情奉献,抢险救灾”红色锦旗。当接到锦旗的那一刻,大家感受到了厦门人民的认可,深受鼓舞,建设热情更加激昂。为了在规定节点前及时完成施工任务,项目部的员工们又过了一个特殊的春节,由于工期紧,任务重,项目部所有员工值守厦门,在异乡度过了2017年春节。
众志成城,“抢”出来的胜利
盼春节,盼团圆,春节值守厦门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扎在每位员工的心上,大家都有些闷闷不乐。为了让大家安心工作,能与家人团圆,广州分公司和项目部邀请每位员工家属来厦门一起团聚,以缓思乡之苦,过一个大家庭的大春节。
除夕当天,项目部为大家准备了丰富的年货和美食,项目部的领导、员工们齐动手,贴对联,包饺子,繁忙中满溢着大家的欢声笑语,早忘记了在异地过节的忧伤。下午,广州分公司总经理靳启飞来到厦门地铁项目部,代表公司慰问大家,和项目部员工共度过新年。

经过除夕、年初一、年初二短暂而又宝贵的三天休息后,项目部全体人员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春节一过,时间就越来越紧了,大家再次与时间赛跑,打响抢工战。其实,由于前期土建、机电、装修施工滞后,厦门1号线的弱电工程一直处于“抢”的状态,早出晚归已然常态,每个人都争分夺秒、废寝忘食地保证每一个阶段、每项工作顺利及时完成。
施工前期,负责信号专业室外设备安装的伍兴龙要统计全线的区间信号设备数量,进行现场调查及与土建单位对接钢管过轨预埋工作,制订一整套技术标准及工艺标准推进各室外设备首件定标。设备安装的前提就是先要进行设备定测,他带着邹昌海、李灿伟等工班组进行一个个点的设备定测,将每个设备的位置与图纸核对好并做好记录。他们跑了一个又一个施工点,有时候一天在隧道里就得走个八、九公里,鞋底磨平,双脚起茧,都是家常便饭。在设备定测中,为了提高效率,伍兴龙还进行了技术改造,制作了卡具画眼模板、隧道信号机和终端盒画眼模板,不仅节省了工时,还使得设备画眼打孔的位置更精确了,大大改进了设备定测的技术和工艺。

施工全面铺开后,工期也越来越紧,在设备室放线、配线阶段,高伟、吕章胜等室内配线班组自愿请求加班,从2016年10月份到2017年4月份进行长达半年多的加班工作,他们每天早上7点出发直到晚上10点下班,日复一日,每天早上出工时都是笑容满面。光缆接续中王常图、禹江帆、伍兴龙等人天天背着10公斤重的光缆熔接机在区间隧道里来回行走进行光纤熔接,双脚都早已磨出泡,肩膀都肿得红通通的;线缆敷设中史桂寅、秦强、欧华等天天在隧道里盯着民工队伍放缆、引缆工作,视力也急剧下降……
联调联试的前一个月,项目部更是忙得不可开交。通信设备调试技术组梁健、艾文利和谢冰心,信号设备调试技术组陈大千、方奕科和裴海霞等进行设备调试时,为了寻找问题原因,及时把故障处理,有时从早上工作到下午2、3点才想起来要吃午饭,有时到了晚上八点仍未下班,甚至白天工作完,晚上继续工作到凌晨1、2点,也些更是家常便饭了。他们个个在那段时间都是带着大大的黑眼圈在工作,都互相取笑对方为“国宝”,寂静的设备房里尽是欢声笑语。部分车站区间的线缆敷设、室内放线、室外配线成端和设备安装等班组均是午餐、晚餐、夜宵都在施工站点马路边解决,在项目部宿舍楼下,车辆早上7出发,晚上10点回来,那一个月的汽车轰鸣声准时响起,夜以继日,从未间断。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项目部保证了厦门1号线的每个关键节点,5月1日全线顺利进入联调联试,6月29日全线顺利“热滑”试验成功,8月24日顺利完成空载运行“跑图”试验。现在,项目部全体人员没有放松,依旧严阵以待,进行试验后的问题整改工作,始终秉承高要求、高标准,誓将厦门1号线打造成精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