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页面

打造通信信号精品 铸就美丽杭黄铁路

发布时间:2018-12-25 作者:吴小东 李哲远 宁亚 罗浩 来源:广州分公司 上海分公司 字号:

灵秀黄山奇天下,柔媚西子艳古今。

2018年12月25日,杭黄铁路开通运营,至此,相距百里,相望千年的奇山丽水,因为杭黄铁路上演惊艳奇遇,人们可以在一个半小时内,游览西湖、黄山、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等名山、名湖、名城。

这条美丽铁路,由中国通号负责全线通信信号系统集成、关键设备供货以及工程施工,是中国通号发挥三位一体优势,为国家高铁网络建设的又一条重要干线。自2016年5月1日进场以来,中国通号杭黄铁路系统集成项目部全体员工们始终围绕建精品工程的目标,誓要将杭黄铁路打造成享誉国内的精品之路。

精品,就是每个站都要建成标准站

建设之初,中国通号的全体参战人员就定下了目标,一定要将杭黄铁路建成内外皆美的一条名线,让它其外是自然天授之美,其内是通号人手下的匠心之美。为此,在中国通号领导下,上海工程局集团成立了精品工程领导小组,同时下设精品工程推进组、精品工程现场工作组,集结了局集团、分公司、项目部的精锐力量,全力推进精品工程建设。

“精品,就是每个站都要建成标准站”,成了所有人的共识。项目部首先从工艺标准入手,立下标准的尺子。围绕铁路总公司“强基达标、提质增效”工作主题,落实杭黄公司“精品示范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对标《高速铁路信号工程细部设计和工艺质量标准》、《高速铁路通信工程细部设计和工艺质量标准》,项目部总工焦恩华牵头组织编制了《杭黄铁路通信信号精品工程实施方案》。

精品,需要每一个细节的精心打磨。“杭黄线比较特殊,由于地形复杂,一条线上聚齐了有砟段、无砟段、路基段、桥梁段、隧道段,仅这一点,就对我们道岔安装工艺的编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一概而论,必须提高针对性,考虑到每一种情形。”项目部工程部信号工程师陈大千说。不仅在编制方案时,大家打磨所有细节,而且在首件站工艺定标的实施中,大家也在持续改进。建设期间,中国通号发挥三位一体的优势,同时组织工业集团和上海工程局集团联合进行工艺标准研讨,以保障各类机柜配线工艺在出厂时就是达标精品。

“一开始的首件定标站,通信在17号基站,信号在13号中继站,就这两个小地方,我们大规模的工艺改进就有两次。”信号专业第三作业队队长苏海鹰说。改进,实际上是一遍又一遍得更新再建,工作量直接翻番,但大家还是义无反顾地做了。因为杭黄铁路建设期间,中国通号上海工程局也同时在推进深茂铁路精品示范线建设,杭黄项目部派出了多名干将前往深茂支援,并将深茂的经验带回了杭黄。“要建精品,就要把最好的都应用在杭黄!”正因为这样,大家才不厌其烦地对首件定标站的工艺进行精雕细琢。也正因为如此,杭黄铁路的工艺图册先后已经更新三个版本了。

现在,走进杭黄铁路的任何一个车站,无论是通信机房还是信号机房,人们看到的都是上下走线层次分明,线缆颜色类别分明,机房外部、机柜内部走线,均是横平竖直、整齐划一、弧度标准、拐弯圆润,中国通号工艺八法扮靓了杭黄铁路。站站皆标准,全线成精品的目标已经达成。

精益求精,是通号人锲而不舍的追求

在杭黄,中国通号的“一把剪子精神”广为人知,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王同军、建设管理部主任王峰曾多次表示肯定和赞扬。“一把剪子精神”,源自于中国通号杭黄铁路项目部在每个机房里设置的“工艺执法钳”。这把钳子的背后是通号人的自信,也是通号人精益求精的态度。

“对工艺不满,无条件剪断!标准有了,就必须严格执行!”项目部常务副经理孙延辉深知过程控制和标准执行的重要性。精益求精,还体现在执法钳的改进上。4月份铁总检查之后,孙延辉他们将二维码技术应用到了执法钳上,“现在扫一下标牌上的二维码,我们就能看到使用记录。”他说。

二维码,这个大家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小图片,在中国通号杭黄铁路项目部被用到了极致,成为工程质量控制、物资管理追踪的利器。

“二维码技术,一开始是用在物资管理上的。”陈大千说。进场初期,上海工程局集团副总经理靳启飞给项目部带来了一套利用二维码管理物资的设备,通过扫二维码就能登记物资的厂家、到货时间等信息。后期使用中,项目部对这套软件进行了持续改良,现在,已经基本代替了人工登记,扫一下码,领料人、领料时间、物资去向、存量都可以一览无余,实现了物资设备管理的全过程、可追溯管理。

受物资设备二维码的启发,孙延辉他们又联系开发了一套利用二维码的工序质量卡控管理系统。一个二维码里,不仅包含了传统工程质量卡所有的东西,而且还加入了工艺要求、工艺图片,以及施工完成图等等。总而言之,每一位进入机房的施工人员、检查人员,都可以通过扫码查看到机房建设的全过程。这,成了过程控制,质量管控最为关键的科学手段。“有了二维码之后,大家不仅在现场能看到图文并茂的工艺标准,而且这样的溯源无疑给大家增加了压力和动力,返工率降低了,质量审核率也提高了。”孙延辉他们说道。

二维码这样的科技手段,已经不光是推动杭黄铁路的工艺进步了,在上海工程局集团,融合了二维码技术的“基于BIM技术工程管理信息平台”,也将在黔张常、鲁南等工程中应用。为了将杭黄铁路打造成精品工程,中国通号上海工程局集团应用的新技术还不止这些。采用BIM技术,提前规划设计机房布局、线缆走向和分层;利用后台远程监控系统、现场执法仪,做到了事情、事中、事后,实时、实地严控现场安全质量,坚决把从过程抓标准贯彻始终。

为了保障工艺质量,在现场不具备施工条件的时候,焦恩华、孙延辉他们想出了提前预配这招撒手锏,既可以保证工艺标准,又能保障工期。“绩溪北站是安徽段最大的一个车站了,7月份还没有交付条件,但我们必须在7月15号实现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为了保证工期,在绩溪站房刚打地基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了预配,确保机房建成后各类半成品设备立马进场。”苏海鹰说。所谓预配,就是在仓库里按照绩溪北站机房布局,设计了一个1:1的施工现场,在仓库里进行机柜内部配线、走线架切割、底座支架预制、缆线布放。因为提前20多天实施了预配,绩溪北站最终的现场安装,仅仅只用了17天,就完成了94个机柜、80公里线缆的施工任务,而且工艺质量没打一点折扣。

在杭黄,随着技术手段、施工方法进步的,还有工艺的改进。“高铁建设十年,工艺发展已经到达高点,再想有突破性的创新已经很难了。”孙延辉很务实地说,“但我们一直在针对杭黄铁路的特点做有益的改进。”针对安徽、浙江地区多雨的实际情况,通信专业天馈窗地线引入采用防雷箱暗线敷设,并增设了小雨棚;为防止雨水侵蚀,铁塔塔脚螺栓采用带管帽PVC管灌注黄油保护等等;信号专业改进了屏蔽接地方式,采用铜环压接等等,累计改进工艺达11项,创新工艺11项。这些改进和创新可谓是于细节处见真章,在细节处展现中国通号人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于细节处见展现中国通号人的工匠精神。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12月14日至15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在杭黄铁路召开铁路建设质量现场会,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王同军、总工程师郑健,带领铁路总公司建设管理部、发展和改革部、科技和信息化部、工电部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十八个路局集团分管建设副总经理,以及各大在建客专负责人观摩了千岛湖站通信信号精品工艺,在总结会上,给出了通信信号工艺取得革命性突破、创成新时代四电工艺新标杆的高度评价。

美丽的杭黄,也是青春的杭黄

作为一条新线,在高铁十年的历史中,杭黄是年轻的,而这条美丽的杭黄铁路也是诞生于一群年轻人手中,新一代的中国高铁建设者已经走上了历史新舞台。

“现在作业队一共有多少人?”回答这个问题时,信号专业第三作业队的队长苏海鹰说,“一共70多人吧!”

“那80后、90后的年轻人有多少啊?”苏海鹰眨了眨眼睛,笑着说,“将近70人了呢!”

这是事实,整个杭黄铁路项目部,80后、90后占比已经达到90%左右。而出身于1979年的常务副经理孙延辉也常常自称“伪80后”。为数不多的“老法师”们,有项目部通信专业副经理徐建明、总工焦恩华、通信专业施工负责人张爱鸣等等,掰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了。

苏海鹰、陈大千、林大鹏、黄澄、黄俊、白彦武、李玉飞、冯林、倪海徽、朱云高、刘利军……这些项目部的骨干技术力量,基本都是80后,他们入职大多在十年左右,经过海南东环、厦深、莞惠、深茂、沪昆等重大工程的历练。他们是杭黄的中坚力量,每一个人,站出来就能顶一片天、带一支队伍。陈大千负责技术,杭黄铁路的既有线信号专业施工方案基本都是他组织编制的。绩溪北站攻坚,姚华、林大鹏、黄澄盯着现场,连续奋战,最紧张的时候,几乎是住在机房里的。“每天除了睡觉的几个小时,一直都在机房。”黄澄说。

在浙江段,信号第一作业队的副队长白彦武、总工李玉飞,两人带着妻子、孩子扎根工地一年多,带领作业队,完成了杭长杭州南线路所到5号中继站,近100公里区间,2个车站、1个既有杭州南线路所、上海调度中心等共10个站点的施工任务。其中,桐庐站从6月28日设计批复到7月25日静态验收,总工期仅有28天,他们坚持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用22天就按精品工程要求完成信号机房室内施工,做到了一次成优。在千岛湖站,通信专业的全国技术能手刘利军,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带领一支年轻队伍,摸爬滚打三个月,钻研新工艺、新技术,最终打造出了令人惊艳的通信精品示范工艺。

中坚力量是80后,而杭黄铁路的新生力量,则大多是2016年、2017年入职的90后新员工。

薪火相传,为了培养这群年轻人,信号专业由孙延辉组织开展了导师带徒、技术比武等系列活动,凡是有经验的技术骨干,每个人都要带一到两个徒弟,孙延辉劳模创新工作室还专门拟定了导师带徒协议,给师徒双方以约束。而通信专业,张爱鸣、沈雪根等一批“老法师”们也都肩负着传帮带的作用,带着新进的一批实习生在现场攻坚。薪火相传的,不只是技术,还有精神。2018年,是大力推进精品工程建设、抢进度的时候,自年假回来后,焦恩华就一直坚守在项目部,寸步不离,不敢有丝毫松懈。而80后的黄澄他们抢工坚守车站的身影中,透着的也是焦恩华这一代70后铁路建设者身上的韧劲和意志。

在老师傅们的言传身教下,90后的小伙子们没有让师傅们失望。在项目部信号专业的技术比武中,2016年入职的谢林奇配线拿了第三,让师傅们深感孺子可教。第三作业队的调度邹昌海,也是2016年入职,早已经习惯了吃饭的时候接上一个又一个电话,每天都把人员、车辆、机具安排得井井有条。方奕科,刚到项目部的时候还是个200多斤的壮汉,两年多的历练,消瘦了脂肪,却锻炼了技能……

杭黄铁路上的80后、90后的年轻人们,没有传说中的娇气,有的只是埋头苦干;没有豪言壮语,却用自己黝黑的皮肤,见证着自己的成长和杭黄铁路的成熟!

浏览次数:513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